更新時間:2022-02-16 10:16:55作者:佚名
近年來,迅速的技術變遷,讓中國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形態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在這一大趨勢下,包括商貿物流業、現代服務業、現代金融、生態文化旅游、電商快遞等在內的許多新興產業,在壽光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為了適應當地產業結構的變遷,學校近年來又改造升級了工商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外語與旅游學院、藝術傳媒學院、計算機軟件學院,為這些新興行業提供人才支撐,確保壽光的中高端產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由此可見,在地化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關鍵要素,是學校的學科專業設置要密切與當地的支柱產業、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相結合,聚集一批與當地產業一致的師資和研究人才,如此才能培養出為當地產業發展服務的專業對口人才,支撐本地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其次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讀一年多少錢,學校也非常注重產、學、研一體化,致力于將學校的教學科研與企業的前沿實踐及需求深度結合起來。舉措之一是借鑒美國斯坦福大學建立硅谷的經驗,在校內設立軟件園,主動推動當地高新技術實現突破式發展。目前,軟件園已入駐企業 242 家,被確定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第二個舉措是建立學科性公司,助推地方產業發展。校企合作因“學校熱、企業冷” 而難以深入,是我國職業教育一直難以解決的難題。在解決這一困境方面, 濰坊科技學院也有自己的探索和經驗——這就是建立學科性公司。學校發揮學科專業優勢,依托二級學院和學科專業興辦企業,成立了 11 家學科性公司,由此,師生成為公司員工,教學過程變為生產過程,學科專業得以與地方產業更好地融合發展。
(二)產教融合的育人模式
高校只有滿足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求,將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才能贏得學生和社會的認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學生知識基礎較差,如何在相對不利的條件和環境下幫助這些學生實現個人發展?筆者在濰坊科技學院的調研顯示,走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道路,才能為每名學生提供符合就業市場需求和適合學生個性的發展渠道。
首先,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傳統高校的人才培養不顧企業現實需求而自行其是,結果加劇了畢業生“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同時并存的結構性失業問題。為了避免這一弊端,濰坊科技學院主動開展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學校與華為公司、東軟集團等行業領軍企業共建產業學院,與當地大中型企業共建冠名班、定向培養班,開展訂單教育,實現招生、招工同步,實習、就業聯體。學校與企業共同成立教學指導委員會,企業技術人員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并承擔部分專業課教學。學校還與軍隊聯合培養士官生,并“送課進廠、送教下鄉”,大規模開展企業職工和農民培訓,成為地方學習型社會的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