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17 08:19:49作者:佚名
與其相忘江湖,不如點擊上方“ 岳麓書社”關注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晚清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
一
嘉慶十六年(1811)十一月,曾國藩出生于湖南長沙府湘鄉縣荷葉塘白楊坪(今屬湖南婁底雙峰縣)。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進士,兩年后授翰林院檢討,后升任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再任禮部右侍郎,歷署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咸豐二年(1852),因為太平軍進犯湖南以及攻陷武昌等地,丁母憂而還鄉的曾國藩奉旨辦理本省團練,咸豐四年(1854)二月開始率領湘軍與太平軍作戰。咸豐七年(1857)二月丁父憂而還鄉,第二年六月復出,繼續統帥湘軍。咸豐十年(1860)賞兵部尚書銜,并任兩江總督,下一年又奉旨督辦蘇、皖、浙、贛四省軍務。同治三年(1864)七月收復南京,因功加太子太保銜、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四年(1865)五月,奉旨北上圍剿捻軍;六月,補授體仁閣大學士。同治七年(1868)四月,補授武英殿大學士;八月,調任直隸總督。同治九年(1870),辦理天津教案,后回任兩江總督。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病逝于任上,贈太傅,謚文正。本書所收的家訓,大多作于咸豐六年(1856)之后,也即曾國藩經常獨自一人離家千里,故不得不以書信訓誡其子女。
因為創建湘軍并平定太平天國,又首倡洋務運動,曾國藩被稱為“中興第一名臣”,也被認為是“三不朽”的圣人。曾經編輯曾國藩家書、日記為《曾文正公嘉言鈔》的梁啟超就說:“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曾國藩在同時代士人之中則被稱為“最鈍拙”,又“終生在指逆之中”,何以成就其立德、立功、立言而震古爍今?梁啟超指出:“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也就是說,曾國藩一生的成就,在于其有著“立志自拔于流俗”的精神,有著“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的精神,以及“不求近效,銖積寸累”的漸進,“植之以剛,貞之以恒”的固守,這種精神體現在湘軍的崛起之中,也體現在其家訓之中。
△《曾國藩家訓》,岳麓書社出版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二
曾國藩生前曾經立志作一部“曾氏家訓”,“凡家道之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時之官爵,而恃長遠之家規”,然而因為戎馬倥傯以及著書之難,未能完成心愿。后世所傳的“曾國藩家訓”則是取自其寫與兩個兒子的家書。其中也包含了曾國藩所總結的曾氏三代訓誡,其祖父星岡公的“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八字訣,其父親竹亭公的“少壯敬親,暮年愛親”專重“孝”字,以及他自己總結的“八本”“三致祥”與“勤、儉、剛、明、忠、恕、謙、渾”八德,等等,他對于先世與自身家教經驗的總結,也可謂成果豐沛了。故《清史稿》也稱贊他“舉先世耕讀之訓,教誡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