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17 08:19:49作者:佚名
曾國藩在《世澤》一文中說:“士大夫之志趣學術,果有異于人者,則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將有流風余韻,傳之子孫,化行鄉里,所謂君子之澤也。就其最善者,約有三端:曰詩書之澤,禮讓之澤,稼穡之澤。”也就是說,曾國藩認為修身齊家且傳之后世的余澤, 最為重要的就是詩書、禮讓、稼穡,下面則結合這三者來談談曾國藩家訓在思想內容上的特點。
先看“ 詩書”,讀書、寫字、作文是曾國藩家訓的重點,他認為“ 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故而家訓之中談論讀書方法的最多,比如“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從‘有恒’二字痛下工夫。然須有情韻趣味,養得生機盎然”,將廣博的瀏覽與專門的吟誦結合,抄寫與仿作結合,強調的是堅持不懈,以及韻味、生機的涵養。關于寫字,針對其子“寫的字缺乏剛勁之氣,這是你生來氣質之中的短處”,故而強調要學歐、柳二體,且與“走路宜重,說話宜遲”等言行上的修養結合起來加以要求。作文,則提出“以精確之訓詁,作古茂之文章”,也就是將字詞訓詁與文章修辭、考據與辭章兩方面的功夫結合起來。還有曾國藩編撰《十八家詩鈔》與《經史百家雜鈔》二書,也就是為了“詩書傳家”。
至于“ 禮讓”,則可以從“孝友為家庭之祥瑞”等說法來看,曾國藩總是告誡其子,“凡事皆從省嗇,獨待諸叔之家則處處從厚,待堂兄弟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期于彼此有成,為第一要義”,“不可輕慢近鄰,酒飯宜松,禮貌宜恭”,親族之間要和睦、寬厚,鄰里之間要客氣、禮貌。還囑咐“以‘謙、謹’二字為主”,“力去傲、惰二弊”,不可與州、縣往來,不可驚動官長,等等。至于女兒們則“不要重娘家而輕夫家”,這些都可以看出曾國藩對于“禮讓”之道的重視。
再說“ 稼穡”,曾國藩牢記祖父的話,“吾子孫雖至大官,家中不可廢農圃舊業”,故而在與其弟、其子的家書中經常強調種菜、種竹,“蔬菜茂盛之家,類多興旺;晏起無蔬之家,類多衰弱”,還要家里專門請來老圃,一起開辟菜園。他還說“歷觀古來世家久長者,男子須講求耕、讀二事,婦女須講求紡績、酒食二事”,“內而紡績、做小菜,外而蔬菜養魚、款待人客,夫人均須留心”,就是希望歐陽夫人帶領著家中的子女,一起從事耕種與紡績,從而習勤習勞,養成儉樸的家風。
“常常作家中無官之想,時時有謙恭省儉之意,則福澤悠久”,這句話則可以概括曾國藩所講的“世澤”之根本。曾氏家族的官運,在曾國藩死后約二十年的光緒十六年(1890),曾紀澤、曾國荃雙雙去世之后就基本斷了,然而曾氏家族的后代卻依舊名人輩出,當是因為他們繼承了由曾國藩總結的、家族代代相傳的耕讀、詩禮的良好家風。與曾國藩特別欣賞的顏之推《顏氏家訓》、張英《聰訓齋語》等中國歷代著名家訓相比,曾國藩的家訓因為取材于通信,故而又有兩個與眾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