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21 08:45:21作者:佚名
浙江在線11月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林辰辰 通訊員 魏維)“雙減”政策落地,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得到了有效減輕。但很多家長又陷入了另一種“焦慮”。如何在社會高速發展,競爭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好好得養育孩子?孩子空下來了,如何合理安排時間,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好的行為習慣,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近日,《遇見更好的你》心理學專題展在浙江省科技館火熱進行中。通過情境模擬、心理測試、游戲挑戰等豐富的科技互動裝置,幫助大小朋友們正確認識自己。趣味的體驗+專業的心理學知識讓展覽成為了館內的“熱門打卡點”。
攝影 潘文
30日下午,為了結合展覽進一步助力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浙江省科技館聯合浙江大學心理系與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舉辦了《如何在“雙減”的背景下養育孩子》科普講座。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胡玉正、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常委朱華平、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德育處主任顧玲為40余名家長就兒童教育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和交流。
孩子學習動力不足怎么辦?
首先要找到問題的原因
孩子接受了教育,學習成績的較量無可回避。在活動現場,不少家長首先將問題聚焦在成績之上。“孩子上一年級了,對學習沒興趣怎么辦?”“三年級到了分水嶺,成績落后怎么辦?”“孩子做作業一定要等到我回家才開始做,如何糾正?”
浙江省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常委朱華平表示,所有問題都要探討出背后的原因,再進行解決。當家長把問題都歸屬于孩子之后,會看不清問題的本質,反而加深自己的焦慮。“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就放棄,首先要考慮陪伴者在平時是否有情緒行為的影響;一年級的孩子成績跟不上,要思考是孩子自身學習能力問題還是將他和同年級參與了幼小銜接的孩子進行了對比。”
朱華平指出,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二三年級才會有比較獨立的自主意識,產生對興趣愛好的選擇能力和表達能力。家長要避免用負面的言語或情緒加于孩子身上教育心理學和教育神經科學和發展心理學區別,同時避免將“效率要求”凌駕于“情緒穩定”之上。
攝影 鈕春皓
輔導作業總是控制不住發飆?
孩子受到的最大打擊往往來源于父母
一做作業“雞飛狗跳”,家長產生情緒,孩子崩潰哭鼻子,加重家長的憤怒情緒,導致場面無法控制……這樣的惡性循環在不少家庭中屢屢發生。
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胡玉正建議,培養孩子是長期的過程,當暴露問題后,不要急于用一次教育解決孩子存在的問題。當孩子被作為一個個體,建立了自我認同感,減少對學習的負面情緒,建立積極的學習心態,才能進行正向的發展。“控制型家長往往會導致孩子缺乏體驗,沒有主見。家長在教育過程中,要明白自己是愛護孩子的。對于孩子的批評,要謹慎進行細致的描述和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