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2-23 08:50:02作者:佚名
通過觀察,60.6%的受訪家長感到周圍大多數孩子在這個寒假實現了減負小學生做家務自我評價,有39.4%覺得實現的是少數。交互分析顯示,受訪初三家長感到實現了減負的比例相對較低,為54.4%。
64.4%受訪家長擔心孩子不能自主有效學習
李之彤對記者說,弟弟的成績一直在班級名列前茅,加上北京市的鎖區政策,升學壓力不大。這個假期老師留的作業少了,有了更多時間,能夠拓展興趣、做家務、做運動,也有更多時間玩網頁游戲了。同時她也表示,平時大人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很難一直陪伴孩子,經常擔憂怎么能更好地安排孩子的空閑時間。“孩子們大都不喜歡在課余時間學習。我們盡量多讓弟弟看他感興趣的課外書,有效安排時間”。
劉月(化名)的孩子今年上小學六年級。這個寒假孩子做作業的時間減少。她坦言,自己平時很忙,輔導能力也有限。對孩子的規劃能力、自主學習能力、自律性都比較擔心。“假期里課業任務少,孩子玩心大,有點擔心成績會下降”。
對于這個寒假,家長們有什么顧慮?64.4%的受訪家長坦言擔心孩子不能自主有效學習,48.3%的受訪家長擔憂學習任務輕,孩子成績下降,41.3%的受訪家長坦言孩子缺少人手看護,32.9%的受訪家長表示不知如何有效安排孩子時間,25.6%的受訪家長直言假期全程督娃學習,更累了。
解決陪伴孩子問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北京某公立中學的李老師表示,“雙減”后的這個寒假,學校作業少了,學生空閑時間多了,家長就得安排好這些時間,確實增加了家長責任。學校還布置了一些素質拓展類的作業。但因為沒有硬性要求,又很費精力,加上一些家庭并不具備做實驗拓展類活動的條件,并不是每個家庭都落實得很好。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育部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發展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立國教授建議家長,換個角度來看小學生做家務自我評價,學習能力的提升不一定非要通過做重復性的作業來實現。參與多樣的活動能夠提升綜合素養。例如志愿活動、科技競賽等,對培養社交能力、科學素養、思維素養,以及提高學習成績都有幫助。
李立國認為,在陪伴孩子這件事上,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包括社區和街道,可以在寒假做一些教學拓展活動,比如開辦音樂和美術類的社區興趣班,結合冬奧安排體育鍛煉和知識拓展等。
他也提醒家長,認為孩子需要長時間陪伴本身是把“雙刃劍”。“要警惕出現孩子至上的情況:家庭的一切都要為了孩子而讓路,完全以孩子為中心。家長與孩子是伙伴的關系。可以讓孩子更多參與到家庭生活中,逐步承擔家務。不僅給家長減負,更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杜園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