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22 15:20:42作者:佚名
在這場無聲的招生競爭中,招生團隊扮演著高校形象的“代表”,同時指引著考生進行專業選擇。《中國科學報》近日刊登的一篇來自一線招生教師的自述,詳細描繪了他們身臨其境的真實體驗:包括高校間的排名角逐,與中介機構的較量,以及與考生及家長之間的深入交流,還有對教育理念的不懈堅持與深刻反思。
第一次參與招生工作前,我其實是有些抵觸的。
我那時自認為性格較為內向,不太擅長與人交往。身為一名學術背景的知識分子,我平日里習慣于專心致志于研究工作,總覺得那些需要“對外”能力的事情,可能并不適合我。
真正投入其中之后,我才深刻認識到,招生工作比我所預想的要復雜得多。
招生組每年需赴眾多展會,每至一地便需聯絡眾多中學。招生季來臨,每日清晨六時便準時起身,開展“戰前分析”:目標考生進度如何?哪些區域需加強關注?哪些學生尚有轉機?這些細節往往關乎我們能否在招生競爭中搶占先機。夜間,需依據歷年招生數據及當年報考趨勢,展開考生排序與專業配對的模擬演練,同時對招生方針作出即時修訂。反復推演,不斷調整,過程有時直至深夜零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領悟到,招生工作既蘊含著一定的規律,也包含著多種技巧。
結果導向的“競賽”
究其本質,招生過程實則是一場非勝即敗的抉擇,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貝語網校,其結果最終都由分數這一標準來決定。
這是一場極為注重結果的評價“競賽”,其中,學校今年的錄取分數線是否較之去年有所上升,以及在同類高校中的排名情況,這些均是不容置疑的明確標準。
學校每年都會依據各省份的招生成績評選出一、二、三等獎。一等獎意味著成功,二等獎代表平局,三等獎則代表失利。雖然獎金并非主要,但我們更重視的是那份榮譽。在招生工作中,真正讓人熱血沸騰的是那種競爭氛圍——招生季猶如一場學校間的全面技能較量,一旦失利,難免會感到顏面無光;而一旦獲勝,整個招生團隊都能昂首挺胸。
經驗豐富的招生教師們,在培訓過程中,經常討論的高校排名和學校的強大之處,這些都屬于“道”的范疇。然而,在真正的招生戰場上,這些內容往往難以令人信服。在實力相當的高校之間,競爭的焦點更多集中在“術”的層面。
那一年,我國的高校招生團隊與鄰近高校的招生團隊共同入住了一家酒店的相鄰樓層。理論上,各自負責各自的招生工作,互不干涉。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們在每層樓的電梯口都派專人值守,既張貼宣傳海報,又主動上前與行人打招呼,生源爭奪戰在酒店走廊中悄然展開。
另有一次,那所位于當地的中學為我們預留了一間教室,以便我們進行宣講。我們踏入教室招生院校官網,卻發現兄弟院校的教師早已守候在門口,意圖趁機將我們的目標考生帶走。
自然,各招生團隊之間并非僅僅是處于敵對狀態的競爭。他們同樣注重維護自身的尊嚴,力求保持風度。今年,我們與另一所同屬兄弟院校的高校在省教育電視臺共同錄制了招生宣傳視頻,盡管我們是競爭對手,但仍然共同留下了合影,相互握手,現場氣氛相當融洽。
偶爾,招生團隊之間也會形成某些非正式的協議。例如,當有考生在咨詢后明確表示不會選擇我們學校時,我會坦率地向他推薦另一所更為適合的院校。畢竟,在這場圍繞分數線的激烈競爭中,各方都期望維持一個相對和諧的招生環境。盡管競爭激烈,但彼此間的默契確實存在。
志愿填報一旦落幕,我們將與同屬兄弟院校的招生團隊進行“核對結果”——彼此交換錄取分數線,一番計算后便能明確今年究竟是誰領先,誰又落后。
這幾年來,在與同行業院校的較量中,我們既有勝利的喜悅,也有失利的苦澀,勝負交替,波瀾起伏。然而,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招生院校官網,若我們放棄派遣招生團隊,恐怕會遭遇一場慘敗,以至于我們可能都無法辨認出曾經的自己。
大型“相親”見面會
對招生組和考生來說,招生就像一場“相親”。
依據我們招生團隊過往的觀察,我校普通批次錄取的考生中,超過九成五的文理科生,甚至比例可能更高,都曾積極尋求與我們進行一對一的交流。一旦學生對某所大學產生興趣,他們便會主動聯系該校的招生教師進行面談。所謂的“咨詢面談”,不僅限于在賓館的接待區,還包括在當地中學舉辦的咨詢攤位和宣講會上的交流。
招生教師有時會親自到考生家中進行拜訪。他們白天忙于宣講,等抵達考生家時,往往已是傍晚時分。考生父母、中學教師以及眾多親戚紛紛加入討論,常常是夜深人靜時,學生才會最終決定是否選擇報考我們學校。
面談結束后,一旦家長表示“孩子就交給你們了”,我們便感到信心十足。
然而,這場所謂的“相親”常常伴隨著諸多不確定性。有些考生在前一天還信心滿滿,但到了第二天,他們卻可能被其他院校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轉而向我們提出轉專業的請求。他們的心態從“能進就好”轉變為“對所選專業不滿”,甚至討價還價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我們要做的,就是幫考生厘清方向,避免盲目跟風。
近年來,眾多學子紛紛涌向“新工科”領域,特別是人工智能、計算機和微電子這三個熱門專業。然而,我時常告誡他們,切勿盲目追逐所謂的“熱門”。實際上,專業并無絕對優劣之分,關鍵在于是否與個人興趣和特長相契合。
眾多考生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為他們在高中時期只是專注于學業,對于職業方向缺乏清晰的認識。
于是,各個招生團隊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暗戰”,他們以推銷專業為宗旨,進行了一場又一場的拉鋸戰。有人主張考生應選擇工科,有人則認為醫學更適合考生,甚至有人建議考生報考與公務員相關的專業。經過這樣一番番的爭論和討論,考生們逐漸加深了對不同專業的認識,最終在心理上找到了一個平衡的支點。
然而,從本質上講,這為考生提供了一種帶有傾向性的職業引導。招生團隊的主要職責之一便是推廣專業,若某一專業報名人數稀少,則可能意味著出現了問題。
完成志愿填報并收到錄取通知后,招生流程并未就此畫上句號。接下來,我們還需提供一系列后續服務,諸如協助新生入學、關注他們入學后的適應狀況等。若今年我們能夠處理好人際關系,那么明年定會有人為我們美言,助力我們吸引更多優質生源。
多年來,我最想向考生傳達的觀點是:一旦選定道路,便要毫不猶豫地持續前行。實際上,無需將專業選擇視為關乎生死的重大決定。只要是對你而言可接受的專業,你都有能力繼續深造。并非所有專業的學生都能一帆風順地成功,同樣,也并非所有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后必定面臨就業難題。
在我看來,招生團隊能夠運用多樣的策略來吸引考生報名,然而,關鍵在于指導他們確立適合自己的道路——這方是招生工作的核心所在。
考生一旦拿到錄取通知,心中便豁然開朗。他們最終會明白,人生中的抉擇往往如此。我們終究需要勇敢地邁向未來。
(講述者系華東某高校招生組組長,本報記者孟凌霄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