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2-04-19 21:38:53作者:佚名
前幾天小魚兒媽媽告訴我,自從她加了一個數學雞娃群后,再教小魚兒數學時心情順暢多了。原來,聽完群里媽媽的吐槽后,她發現原來并不是只有小魚兒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以下是來自媽媽們的吐槽:
每次讓娃數桌上的5個蘋果,但他會一直數下去...
我娃每次數數都跳數,數到19就是21了,怎么教都教不會...
今天我問我娃星期日后面是星期幾,,他說星期八...
上面的場景,各位家長熟悉嗎?
追本溯源,其實孩子出現的這些問題,有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于家長給孩子數學啟蒙打開方式不對。
為什么這么說呢?你繼續看下去......
數學啟蒙幾大誤區
數學是讓很多家長都感到扎心的一門科目,在孩子的數學啟蒙中,很多家長都會進入這幾個誤區。
1.數學啟蒙=數數和計算?一說到數學啟蒙,很多家長都會開始教孩子從1數到100,認為孩子能唱數就能數數、就能算數。
如果家長這么理解就錯了,從理論上來說,數字可以拆解為唱數、點數、計數、認數、寫數等不同的環節,教孩子開口數到100,僅僅只是“唱數”這一個環節,對于孩子來說,他說出來的“1,2,3,4,……”和“甲乙丙丁……”沒有本質區別。
也就是說,他能從1數到10,但如果桌上放了10個蘋果,他并不一定能數出來。
再拿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吧,魚sir身邊有一個朋友,她兒子2歲的時候會從1數到10,中班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身邊不少家長都十分羨慕她,并且常拿她家孩子作為別人家孩子中的榜樣,但是今年剛上三年級后,孩子的數學成績直線下降,而且越學越費勁。
為什么?
道理很簡單,會念1到100的孩子,并不代表他一定會數數,也許孩子只是背得很溜,卻理解不了數字背后的含義。同樣,那些掌握了100以內的加減法的孩子,可能也只是會按照規則解題,但是運算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孩子不一定清楚。
2.掰手指=數學差?
之前有一個媽媽跟我抱怨,明明是10以內的加減法,其他小朋友都能脫口而出了,自己娃還得掰著手指頭算,不讓他掰還偷偷鉆到桌子底下掰手指頭。
那么,孩子掰手指頭算數真的是數學能力差嗎?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3-6歲的孩子認知能力處在前運算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成就就是形成使用字詞、手勢、標記、想象等符號的能力,在練習計算的時候,手指是孩子最容易獲取的直觀輔助材料,因此掰手指頭其實是孩子發展運算能力必經的過程。
對于掰手指,家長倒不必過分著急,如果孩子掰手指的時間過長,可能說明孩子在數的運算上存在缺少策略的問題,那就需要加強有關運算策略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