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5-21 17:39:52作者:佚名
今日(五月二十日)午后,正值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同濟大學共同創立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IESD)迎來二十華誕,同濟大學攜手愛思唯爾,共同發布了《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科研創新報告——全球視野中高校對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科研貢獻》這一重要文獻。報告回顧了同濟大學與聯合國環境署長達20年的合作歷程,全面梳理了該校在可持續發展教育、科研以及社會服務等領域所取得的顯著成果,充分展示了高等學府在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報告內同時列舉了115個關乎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前沿研究課題,號召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對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研究,以加快促進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步伐。此舉也是同濟大學為慶祝建校115周年所舉辦的一系列重要活動之一。
發布會采用線上線下同步的方式進行,上海市教育局的副主任李永智、愛思唯爾在中國的最高負責人李琳、同濟大學的常務副校長呂培明依次發表了講話,呂培明與李琳攜手公布了報告,而同濟大學的副校長婁永琪則擔任了本次發布會的主持人。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經濟領域資深專家盛馥來,國際農林業研究中心的高級顧問Peter Gilruth,聯合國青年與教育聯盟(YEA!)高等教育網絡顧問Iain Patton,中國建筑節能協會綠色大學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崇杰,"一帶一路"環境院長聯盟的代表,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的代表,還有愛思唯爾和同濟大學的相關部門負責人均參與了此次報告的發布會。
李永智強調,同濟大學在上海市乃至整個長三角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教育事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上海市教委將全力以赴,支持同濟大學引領并帶動國內外眾多高校及科研機構共同投身于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基礎研究工作,致力于為我國乃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教育事業貢獻上海的創新思維和強大助力。
呂培明指出,自20世紀90年代起,同濟大學便堅定地致力于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發揮高等學府的獨特影響力。該校依托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共建的國際化合作平臺,廣泛整合校內外、國內外學術資源。在此平臺上,學校持續聚焦可持續發展議題,深入開展專題研究,并不斷推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和高端智庫成果。學校積極投身于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實施,致力于打造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并牽頭組建了長三角可持續發展大學聯盟。通過合作推進創新研究,學校努力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重大前沿理論取得突破,攻克關鍵技術難題,同時加速科技創新成果向產業化的轉化。
李琳指出,這份報告不僅對同濟大學在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的科研成就進行了總結,還凸顯了以同濟大學為先鋒的中國一流高校及學術團體在該領域所進行的寶貴探索和顯著貢獻,充分展現了中國致力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堅定意志。
多個數據顯著上升,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目標科研產出成績矚目
在發布會上,伍江院長作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IESD)的負責人,對這份報告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報告集中探討了聯合國的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并全面呈現了以同濟大學為首的中國高等學府在人類福祉、地球保護以及繁榮進步三大領域的科研成就。報告揭示,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全球范圍內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科研成果數量實現了顯著增長,達到原來的四倍;同時,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合作愈發緊密,高等教育機構在實現這些目標的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指出,學院計劃充分利用同濟大學的學科特長和國際化特點,不斷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和科研在全球高等教育體系及區域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影響和貢獻。
本報告依托于過去二十年可持續發展的科研文獻計量數據及深入分析,多角度、多層面地呈現了同濟大學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上的科研業績。這些業績包括學術成果的豐碩、學術影響力的顯著、研究活力的旺盛、國際合作的廣泛以及產學研合作的深入。同時,報告還對這些成果與世界、亞太區域以及我國的數據進行了橫向的比較分析。
報告揭示,同濟大學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成果無論是數量還是比例均呈現顯著增長趨勢,其研究產出的復合年增長率高達24%。自2002年起貝語網校,該校關于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研究論文在全校論文總產出中所占比重從13%上升至2021年的38%,這一變化充分體現了學校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研究領域的深切關注。同濟大學在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的論文,其規范化引用影響力指數顯著提高,同時,該校高引用率論文的發表比例遠超國際平均水平同濟大學本研一體化,這充分展現了同濟大學在該領域內的學術領先地位和廣泛影響力。從2002年至2011年,同濟大學在可持續發展目標領域的國際合作成果占比平均為15%,而這一比例在2012年至2021年間上升至27%,這一變化顯示出該校在國際合作方面的持續進步和穩定提升。
報告進一步指出,同濟大學在SDG11(可持續城市與社區)以及SDG6(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領域的科研產出活躍度顯著高于國際平均水平。憑借其顯著的研究熱情,同濟大學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核心力量之一,其相關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圍內分別排名第三(SDG11)和第九(SDG6)。
推動科研成果應用落地,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經驗”
同濟大學作為率先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融入自身發展藍圖的高校,不僅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備受關注,而且其廣泛開展的研究工作與合作項目,為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意義。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攜手同濟大學共同創立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自成立20年以來,不僅致力于培養全球可持續發展事業所需的大量專業人才,還積極投身于可持續發展相關議題的研究,以及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工作。此外,學院還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攜手合作,共同出版了《綠色校園手冊》、《首都機場綠色評估報告》、《綠色微行動手冊》(中文版)、《全球環境展望6》(亞太青年版)以及《上海崇明生態島國際評估報告》等30余本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報告和教材。在北非和東非地區,學院還建設了多個飲用水示范工程,使超過2000萬人口從中受益。
同濟大學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簽署了新一輪的合作協議,標志著雙方合作關系的持續深化,這一合作已持續了整整20年。
就在本月底的4月28日,同濟大學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簽署了新的合作備忘錄。同濟大學將堅持不懈地推進南南合作,不斷深化在氣候變化、生態系統管理、環境治理、化學品與廢物處理、資源利用效率等領域的深度合作與交流。我們決心為實現聯合國2030年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而努力奮斗。
聚焦115項前沿研究課題,以科研創新加速推動可持續發展進程
為促進我國高校及科研單位集中精力于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關鍵性研究,不斷深化對面向未來的前沿課題的探索,以及深入挖掘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途徑,本報告公布了115項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重要前沿研究議題。同時,報告號召社會各界攜手共進,共同探討這些議題,以加快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步伐。
該115項前沿研究課題源自對科研論文的深入分析與全球專家觀點的提煉,其研究范圍廣泛,囊括了聯合國提出的所有可持續發展目標,揭示了全球學術界在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在這些目標中,SDG3(健康與福祉)、SDG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以及SDG9(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三項尤其受到全球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這些關鍵的前沿研究課題不僅囊括了癌癥與流行性病毒的發病機制及治療手段、綜合能源系統中平衡能耗與供應的解決方案、新材料與新工藝的研發等熱門科學問題,而且還涉及了跨學科研究的新方法、學術創業等實踐性探索領域。報告建議,世界各國的高校及學術團體應集中精力研究可持續發展的前沿問題,并攜手開展積極的實踐活動,合力促進未來發展的進程同濟大學本研一體化,通過高水平的科研創新,持續助力人類邁向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