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07 21:50:55作者:佚名
本報記者 趙巖 高耀彬
落實 落實 再落實 寫好教育“奮進之筆”特別報道
山西省在兩年前即將啟動本科專業優化調整工作時,所面對的形勢不容樂觀,數據顯示,四分之一的專業設置與辦學目標存在偏差,三分之一的高校專業設置呈現出高度相似性,全省有236個本科專業生源質量不佳,占比達18.21%,同時,還有190個專業就業率偏低,占比為14.66%。
2017年12月,山西省舉辦了一場關于高校本科專業優化調整的全校性會議,并同步發布了《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高等教育本科專業優化調整的指導意見》,此舉標志著自山西省高校擴招以來,首次大規模的本科專業優化調整行動正式啟動。在此次會議上,山西省省長樓陽生強調指出,必須具有長遠的視角,下定決心對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進行重大改革與調整。省教育廳將該任務確定為年度核心工作,并視其為促進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和本科教育復興的關鍵舉措,投入全力予以推進。
在過去兩年間,全省各高校總計取消了265個本科專業的招生,這一比例達到了原有專業總數的19%。同時,還淘汰了98個過時的專業方向,這一數量占據了原備案專業方向總數的70%。此外,還新設立了143個專業以及8個專業方向,并已安排招生,專業優化調整的主要任務已提前圓滿完成。山西省內各高校本科專業布局持續優化,專業配置與當地經濟社會的需求更加貼合,高校助力轉型發展的作用顯著提升,成功實現了從精簡規模到增強實力的重大轉變。
堅決撤?!板e位過剩低質”專業
部分專業的首選志愿錄取率不足四成,其中某些專業報名人數寥寥無幾,僅有一兩名考生,不得不依賴調劑來填補名額,導致學生所學非所愿,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面對專業優化調整前學校專業設置所遭遇的困境,山西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范哲鋒顯得十分無奈。
在全省高校專業優化調整工作啟動階段,山西省教育廳將指導高校自主撤銷那些定位不當、過剩且質量低下的專業作為首要任務,并指令各高校對現有專業進行全面調查和分析,核實“紅線”專業的具體數量,編制“紅線”專業名錄,并形成相應的處理建議。
山西為應對部分高校的觀望態度,對專業優化撤停的任務和底線進行了明確,并迅速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本科專業優化調整工作的重要提示》。該文件旨在指導各高校遵循“余量減少、現有資源提升、新增資源優化”的工作準則,確立具體的時間安排和實施路徑,確保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專業調整計劃。同步設立監督問責體系,針對行動遲緩、職責履行不力的院校,由省教育廳廳長吳俊清親自約談其主要負責人,自上而下傳遞壓力,確保責任落實到位,推動各高校深入自查,積極履行專業調整和優化的主體責任。
在專業優化調整之前,山西醫科大學共有26個專業。為了凸顯學校的優勢與特色,學校陸續停止了與辦學定位不吻合、就業率較低的英語、勞動與社會保障等6個專業的招生。此外,還減少了13個專業的招生名額。通過這一系列調整,專業的優化優化率達到了65%。
取消攝影、舞蹈表演、朝鮮語等五個專業的招生,同時停止漢語國際教育、世界史等四個專業的招生,并新增航空服務藝術與管理、工藝美術以及人工智能等三個專業。待專業調整工作全部完成后,山西師范大學的專業設置將變得更加合理。
與此同時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教務系統登錄,山西省教育廳對所批準的“專業方向”進行了全面梳理和整治,其中98個過時的專業方向已被正式取消。
全省高校本科專業經過初步“減肥”和強化,已取得顯著成效,此舉為各校的特色化發展贏得了更多空間與資源。
深入調研,科學引導專業設置
在著力推進“紅線”專業淘汰的同時,山西正逐步將本科專業優化調整的核心關注點轉移到“強化自身”和“提升質量”上,并指導各高校合理規劃新專業的設置。
2018年年末,在山西省39個省級管理部門的參與下,經過對91份收集到的反饋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所撰寫的《山西省重點特色行業產業迫切需求專業人才情況調研報告》提出建議,倡導高等院校增設與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型材料、節能環保、煤層氣、信息化、醫療健康、公共服務以及消費等九大行業領域相關的28個本科專業。
因此,中北大學與太原科技大學在工業工程專業中設立了迫切需要的“標準化專業方向”,而太原理工大學則針對民用航空領域,在物流管理、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電子工程三個專業中分別設置了“航空物流”、“高端航空材料”等三個專業方向,以此作為建立航空產業學院的鋪墊。
如何避免新增專業陷入“老問題”的困境?李金碧處長,山西省教育廳高等教育處處長,如此闡述:“我們提前做好準備,一方面,我們堅持全局規劃,改善專業布局,通過發布‘指南’和‘警示’等手段,對高校進行提醒,防止過多重復設置‘熱門’專業。另一方面,我們主動參與學校新增專業的論證過程,提供前置服務,嚴格指導并確保質量。”
山西省規定,各高等院校在增設新專業時,務必遵循“需求引導、標準引導、特色引導”的基本準則,積極開設符合本省產業結構調整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專業,并著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以及新師范教育等專業的發展。對于不符合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基本要求的專業,原則上不予批準其上報備案,以此確保專業設置能夠從縮減規模向增強實力轉變。
淘汰“水課”提升教學質量
門作為連接內外空間的開關裝置,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多種類型的門。以下列舉至少五種不同類型的門及其開啟關閉的機制:首先是常見的推拉門,其啟閉機構依賴于滑軌和滑輪;其次是旋轉門,它通過中心軸和齒輪系統實現門的旋轉;接著是折疊門,利用多個鉸鏈和連桿機構實現門的折疊展開;然后是平開門,通過門軸和鉸鏈實現平移開啟;最后是自動門,其啟閉機構則包括感應器、電機和傳動裝置。接下來,我們需要分析這些門的功能原理,并繪制出相應的機構運動示意圖。運用所學的機構結構學和運動學知識,我們還需設計一款具有創新性的新型門。
2018年的考試周期間,中北大學的學生們驚奇地注意到,之前列舉的那些考試題目正在悄悄地發生轉變,不再是單純的定義、公式或計算求解,而是開始考查綜合知識的運用——單純的死記硬背已經不再適用了。
考試結束后,一位學生走出考場感慨道:“光上課卻不完成作業,想順利通過考試,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p>
近年來,中北大學眾多課程正逐步從傳統的“被動式淺顯學習”模式轉變為“高價值深層次學習”模式,這一轉變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和濃厚的專業興趣,使得這些課程成為具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精品課程”。
在專業優化調整的過程中,山西省把課程教學改革定位為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的首要著力點。在年初舉辦的山西省本科教育會議上,省教育廳頒布了《山西省高等學校精品共享課程立項建設與認定辦法(試行)》以及《山西省高等學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立項建設與認定辦法(試行)》網校頭條,旨在全面推動優質共享課程的建設,努力塑造出體現山西地域特色的“金課”。
山西省設立了由全省各高校共同參與的“山西省高校精品資源共享聯盟”,同時構建了山西省的慕課和微課公共教學平臺。2019年,山西省組織開展了精品共享課程及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的立項建設與認定活動。在此過程中,共收集到了來自各高校的533門精品課程申報和107項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申報。經過嚴格評審,共有55門精品課程獲得認定,85門課程獲得立項建設資格,149門課程進入立項培育階段;同時,18項虛擬仿真教學項目被認定為合格,22項項目獲得立項建設支持,17項項目進入立項培育期。山西醫科大學開設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課程和山西傳媒學院的“光影中的文本”課程,其點擊量均已突破500萬次。此外,山西師范大學的“排球運動理論與實踐”課程以及長治醫學院的“藥理學”課程,點擊量也均超過了300萬次。
主動對接、服務地方主導產業
國慶佳節恰逢豐收季節,農民們齊聚一堂,這有利于開展培訓活動。近期,山西農業大學紅棗精深加工科技團隊的11位師生,在王愈教授的引領下,不顧休假,頂風冒雨抵達了柳林縣,為五十余位棗農提供了紅棗精深加工技術的專項培訓。
在長期的辦學歷程中,山西農業大學秉持實踐育人的理念,既以知識推動行動,又以行動深化知識,從而培育出了成千上萬的既懂農業、又熱愛農村、關心農民的“三農”工作骨干力量。
經過兩年來的專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我省各高校持續增強其專業的核心競爭能力、行業影響力和社會貢獻度。其中,8所高校已啟動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轉型試點工作,并主動承接了省教育廳指定的15項與山西產業轉型密切相關的研究課題。
山西大學正迅速推進北京大學對其建設與發展的支持計劃,于今年暑假期間設立了化學、哲學、物理和環境四個學科建設指導小組,并邀請了包括3名院士在內的12位北京大學專家學者擔任這些小組的主任和委員。在關鍵學科建設、人才培養以及科研合作等多個領域,雙方展開了深入的合作,并已初見成效。
太原科技大學在發展過程中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教務系統登錄,采取了破立結合的策略。首先,對與學校辦學定位不契合、與社會人才需求脫節,或辦學條件相對較差的4個專業進行了整合與撤銷,同時暫停了11個專業的招生。針對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新興人才的需求,學校正積極培育并增設4至6個新興、邊緣、交叉以及新工科專業。
積極與地方主導產業接軌,構建工學、管理、文化藝術、教師教育等四大專業集群,以及12個專業子集群,這些集群之間相互聯系,形成了一種有機融合、交叉發展的態勢。經過專業的優化調整,晉中學院在對接區域產業鏈和創新鏈方面變得更加精準。
近期,太原理工大學的“煤層氣制取金剛石”項目在陽泉煤業集團成功實施并步入實際操作階段,項目總金額高達3.5億元。該成果系盛旺教授及其科研團隊經過不懈努力研發出的重大創新,它將顯著推動煤炭的綠色、清潔、高效利用,為山西省的轉型發展注入更強大的動力。
當前,山西省內高等院校在本科專業上正進行優化與調整,這一過程緊密圍繞地方的實際需求展開,旨在促進專業群的形成與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一所學校一個定位、一所學校一個特色”的發展模式正逐步顯現。吳俊清強調,山西需在鞏固撤停成果的基礎上,構建專業優化調整機制,并與招生計劃和專業新增形成聯動,同時建立“撤一增一”的自主動態調整機制。如此一來,將有助于構建一個適應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本科專業生態體系,進而推動全省高校本科專業布局的合理化,以及專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從而為山西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實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