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7-08 08:21:51作者:佚名
中國包分配、包就業大學又來了!
新型研究型大學聲名鵲起
近期,教育部正式批復了10所新設立的高等學府,其中,兩所特別引人注目的研究型新型大學亦榜上有名,分別是位于大灣區的大灣區大學和寧波的寧波東方理工大學。此外,年初時,福耀科技大學亦獲得了批準。至此,我國今年一次性成立了三所新型研究型大學。
這三所大學開局就是王炸。
福耀科技大學在“玻璃大王”曹德旺的倡導和發起下成立,并由西安交通大學前校長王樹國擔任校長,其目標是直接與美國的斯坦福大學相媲美。大灣區大學則由廣東省負責領導和管理,而北京大學的前副校長田剛全面負責指導其籌建工作。寧波東方理工大學則是由我國芯片行業的首富虞仁榮捐資創建,總投資額高達460億元,旨在打造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
這幾所高校今年均開啟了本科生的招生大門,此舉無疑將掀起一場規模空前的搶才競賽。
以備受矚目的深圳理工大學為參照,在去年的6月份,該大學在首次本科招生直播活動中明確表示:深圳理工成功培育了將近兩千家企業,而首屆畢業生符合基礎要求,學校將直接負責他們的就業安排。
也就是說,畢業生包就業。
消息發布后,深圳理工大學的去年錄取分數線迅速攀升西安交通大學錄取分數線2021年,省內最低投檔線達到了624分(位列第9667名),最高分則高達664分(排名第1107名),與省內頂尖學府中山大學持平,更是超越了華南理工。如此火爆的招生情況,在首年招生中便顯現,甚至遠遠超出了學校的預期。
實際上,不僅深圳理工如此,上述那三所新興的研究型大學,它們背后幾乎都得到了一群頂尖企業的全力支持。
大灣區大學位于松山湖地區,這里是華為在東莞的核心基地。松山湖吸引了華為及其上下游企業超過200家,目前雙方已達成深度合作協議。
福耀科技大學依托于全球汽車玻璃領域的領軍企業“福耀集團”、電池行業的領軍企業“寧德時代”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軍企業“比亞迪”,致力于向新能源和高端制造行業輸送專業人才。
寧波東方理工大學依托于芯片行業的領軍企業“韋爾半導體”貝語網校,與華為、小米、比亞迪等眾多生態合作伙伴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致力于有針對性地培育和輸送專業的芯片設計人才。
這些頂級企業軍團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托底。
尤為關鍵的是,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第四代院校,這些新興的研究型大學對傳統的大學教育體系實施了降維打擊。
降維打擊傳統高校
這種新型的大學致力于打造高起點的教育平臺,規模雖小卻追求精致,以研究型教育為特色西安交通大學錄取分數線2021年,并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其辦學重點在于工程、計算機、生物等領域的尖端應用學科,旨在培養和輸送能夠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及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優秀人才。
截至目前,我國只建立了八所新型的科研型高校,這些高校在資金投入、專業配置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等多個維度上,對傳統高等教育機構產生了顯著的優勢。
1、資金充足,師資頂配
這類新型研究型大學通常依托于我國一流城市或大型企業,享受著豐厚的資金扶持。得益于充足的經費保障,這些大學的師資隊伍普遍實力強勁。
南方科技大學目前擁有包括國內外院士在內的61位杰出人才,其中超過九成的教職員工曾在海外積累過豐富的教學和研究經驗。業界人士對此表示,這樣的師資力量已相當于“中上等985高校”的水平。在上海科技大學,300多位教授隊伍中,包括2位諾貝爾獎得主,40位兩院院士,以及10位來自海外的院士。
2、專業設置小而精,面向前沿緊缺學科
本質上講,這類新型研究型大學秉持“精而小”的發展策略,它們聚焦于國家經濟發展中急需的專業領域以及尖端的應用學科,特別是在所謂的“新工科”這一重要分支。
總體而言,這些新設立的研究型大學的專業配置大致在十個上下,他們舍棄了全面而龐大的模式,轉而專注于戰略性的新興產業以及核心技術的研發。以深圳理工大學為例,其最初僅設置了七個交叉學科專業,每個專業都緊密對應著前沿且急需的人才領域;類似地,大灣區大學在起步階段也僅開設了五個本科專業,這些專業直接針對了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國家迫切需要的領域。
不僅如此,這些專業的設置也與城市產業結構布局緊密關聯。
以深圳為參照,該市的“20+8”產業集群構成了其經濟增長的關鍵支撐。與此同時,深圳理工大學最初設立的七個跨學科專業學院,正好與這一產業集群緊密對接,全方位助力城市新型生產力的發展。
3、分軌培養,產教科教融匯
這些高校在教學模式上進行了創新,積極深化并推廣“產業與教育相結合、科學技術與教育相融合”的培養方式。
以深圳理工為參照,該校推行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每周安排四天進行課堂教學,剩余一天則進入實驗室進行實踐。對于首批招收的本科生,他們屬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這一大類專業。進入大二后,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來選擇專業方向。到了大三,學生們可以自主選擇“學術軌道”、“工程軌道”或“創業軌道”進行培養。而在大四階段,學生將參與到科研實踐、產業實習以及創新創業等多種活動中。
這種分軌培養模式能為科技強國建設輸送多樣化的尖端人才。
坐落于頂級都市,憑借強大的教師隊伍、領先的專業課程、細致的人才培育體系,這所新型的科研型學府正迅速嶄露頭角,成為我國高等學府中的新興力量。
在最新發布的U.S. News全球大學排行榜上,我國南方科技大學榮登內地高校第13位,成功超越了諸如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以及西安交通大學等眾多985工程高校。
高校專業亟待破局
新型研究型大學來勢洶洶,令傳統高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一方面,新興的研究型大學名聲大噪,這無疑給傳統高校在爭奪優秀學生資源方面帶來了強大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這些新興研究型大學在產學研方面的深度結合,迫使傳統高校不得不進行改革。
實際上,為了滿足國家的重要需求,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近年來,許多傳統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持續進行著調整與革新。
然而,部分高等學府在專業設置上出現了盲目跟風的現象,急于追逐熱門領域,不顧自身條件爭相開設熱門專業。結果,這些高校并未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反而造成了相關行業人才過剩的問題,甚至出現了熱門專業就業難的局面,最終受損的卻是畢業生們。
近年來,眾多高校紛紛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其中既包括綜合性大學,也涵蓋了財經、師范以及文科類院校,甚至不乏一些普通的地方二本和三本院校。
人工智能領域是典型的跨學科范疇,其進入門檻并不低。師資力量是否得到保障,相關專業的支持是否充足,實驗室的建設是否能夠跟上需求,培養計劃是否明確……無論是旨在培養研究型人工智能人才,還是應用型人工智能人才,高等院校在相關專業建設上必須扎實基礎,不宜急于求成。
這一現象反映出,傳統高等教育機構對于產業發展的動向認識模糊,常常是被動地追隨市場的熱點,而不是主動地進行前瞻性的規劃布局,從而使得所設專業與實際產業需求之間出現了嚴重的偏差。
這種所謂的“供給端失效”現象凸顯了傳統高等學府在產學研結合的機制以及應對變化的能力上存在根本性的不足,迫切需要構建一個以產業大數據為依據的專業設置決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