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23 02:37:54作者:網絡
一、課程改革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方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是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潛能的開發、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的課程。把課程改革建立在腦科學研究、心理學研究和教育學研究基礎上,把學生的發展作為課程開發的終極目標,使課程領域重新出現了科學化和心理學化的潮流。國際教育界早在70年代就提出了要糾正片面強調智能發展的傾向,轉向使學生個性充分發展。盡管我國在注重學生能力發展方面與國際進程有一定距離,但我們可以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把個性發展和能力發展同時納入課程改革的中心視線,采取措施,使之并行不悖。個性、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潛能等等,成為目前課程領域的主流詞匯,這對我們糾正長期以來的知識、技能偏向,樹立現代的、科學的課程觀是極大的推動。二、強化基礎學科和學科基礎知識的趨勢80年代以來,一些課程權力相對分散的國家如英國和美國,通過立法和其他手段,逐步確立了每個學生都必須要學習的國家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并組織力量編制了各科課程的國家標準,強調要堅持基礎學科和學科基礎知識的教學。這與我國基礎教育領域長期形成的堅持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學“雙基”論形成不謀而合之勢。但值得注意的是,對“基礎”的理解有了新的變化。根據不同的時代要求和知識發展的特點,學校課程的“基礎”在不斷發展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我國過去長期在學校的課程和教學中堅持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雙基”教學,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從事生產勞動打下堅實基礎,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中的一大鮮明特色。事實證明,堅持“雙基”為保證基礎教育的質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但僅僅堅持“雙基”的教學是不夠的,現代社會對公民和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要求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能力,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給我們帶來的挑戰。此外,飛速發展的經濟和社會還要求學校養成未來公民基本的觀念和態度。所以,學校課程的基礎實際上已經由“雙基”發展為“三基”和“四基”。由于我國理論界和廣大教師對“雙基”的重視,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論和方法,教師比較熟悉“雙基”教學的操作程序,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實。我們欠缺的是對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進行理論和實際操作程序相結合的研究和實踐,如果不對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的指標和實施方式進行認真的探索,教學實踐很可能仍然會停留在抓“雙基”實、抓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培養虛的層面。同時,必須充分認識我國在“雙基”教學上多年形成的理論和經驗價值,防止出現一強調基本能力和基本態度,就忽視甚至否定“雙基”教學的偏向。三、加強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傾向道德情操的養成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養成道德在歷史上一度是教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至今也仍然是學校教育肩負的重任。從古至今人們對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觀念、態度和價值體系的傳遞在教育和社會教化中的極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當今全球化、網絡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難度都加大加重了。我國社會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經濟市場化的過程,給學校德育帶來了新的特殊的難題。在此情形下,道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學校課程中更好的體現并融為一體,產生有效的德育效應和氛圍,是教育研究和實踐面臨的迫切任務。但我國道德教育長期存在花時多、作用小的情形得以改善的前景不容樂觀。學校、社會和家庭之間在道德教育上相互脫節,進而形成學校、社會、家庭三本“教科書”的局面。這種情形不是靠行政命令或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必須在發現和尊重德育的規律方面做巨大的努力。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不確定性與人文精神的永恒追求在當今社會已經形成為一對尖銳的矛盾。眾所周知,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是一把雙刃劍,既能造福于人類也可能給我們帶來難以預料的災難。靠什么來控制科學技術這匹狂奔的野馬呢?專家學者把目光投向了傳統人文學科的教育。他們認為,科技發展需要人文精神的牽引,人們需要人文精神來指引和確定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國際上近年出現的加大人文學科課程份量的趨勢就是這種看法的反映。我國學校教育中數理學科比例較大、人文學科份量偏低的情況值得我們注意。四、課程綜合化的趨勢和問題綜合課程的提出和發展緣于對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長期以來,課程整合的理想和學科割裂的現實困擾著中小學教育教學。世界不可能按照一個整體來進行傳授、學習或探索,對世界進行分解和分化加以認識是必然的選擇。但是各種分門別類的教育需要在一個學生身上最終發生整合的作用。如何解決這樣一個矛盾?我們認為,分析和綜合是認識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沒有孰優孰劣之分。與此相對應,學校教育中的分科和綜合都有其自身存在的理由。綜合和分科各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狀況和不同階段學校教育的目標,不同階段的課程綜合具有不同的意義。一般來說,年級越低,綜合的程度可以越高一些。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綜合化的程度應該高些,特別是科學教育科目應該適當加以綜合。但高中階段,分科深化的課程隨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體現出的教育上的巨大價值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世界各國在高中階段都比較重視分科的教學,綜合課程成為分科課程的有效補充。我們必須注意克服教育中常常出現的那種以偏糾偏的思維定勢,防止以綜合的優點來反對分科的長處。防止要改掉的恰恰的是要繼承和發揚的情形出現。那種動輒以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代表不同的教育價值觀為借口,不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我國教育教學的實際,片面強調綜合或分科的優點,以便取代對方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可以預料,在我國未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綜合化將給學校課程帶來巨大的變化和新的面貌,但學校教育將要產生和遭遇的問題、難題也是空前的。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靠制定一個政策,而是需要我們認真探索行之有效的綜合的模式和方法;而是需要我們如何能排除干擾,在課程開發和教學中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真正把握好分科和綜合的界限并使它們能夠相互滲透和補充。該綜合的堅決綜合,該分科的堅持分科,綜合中有分化,分科中有綜合。五、課程生活化、社會化、實用化的趨勢中小學學術科目在追求學科體系結構完整性和純潔性方面的誤區,使我國課程總體上脫離生活和實踐的傾向仍然很嚴重。特別是表現在中學的一些邏輯性較強的學科上,這種情形更為明顯。這種誤區的出現首先是對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為公民基本素質教育的這一本質特點認識不足,學科課程專家把出發點放在為學科后備人才的培養打基礎上造成的;其次,它與課程編制者沒有切實認識到實踐和生活的教育價值,沒有把實踐和生活當作學生認知發展的活水來看待有關。加強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實際之間的聯系,使它們更有效的融合起來,并不是要使課程脫離學術的軌道,而是給已經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而充分學術化了的課程增添時代的特征和新的活力。把中小學的通識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適度融合起來,通盤考慮,是許多國家通常采用的做法。我國20多年來也一直在這一領域探索,但始終沒有形成真正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在這一方面,職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結合“適度”是最難把握的,50年的歷史證明,我們總是圍繞這個“適度”或左或右來回徘徊折騰,甚至滑向嚴重干擾教學秩序的方向。過于強調職業教育或通識教育對學校教育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危害,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六、課程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趨勢課程個性化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問題。在班級制的情形下,教師面對眾多的不同資質、不同特點的學生,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即使最大限度地采取各種措施,也難以獲得理想的效果。幾百年來,人們在課程教材和教學領域不斷地探討,企求有所突破。因材施教作為課程編制和教學過程的主要原則,可以說在大部分的時間和情形之中仍然停留在理論原則上。目前的課程改革,個性化依然是我們要堅持追求的目標。但是,應該注意到,實施個性化的課程和教學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信息技術手段的發展、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在學校中應用范圍的日益擴大,給課程個性化和教學過程的因材施教帶來了新的機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課程個性化的時代內涵就是要利用新技術帶來的的可能和機遇,為各種不同特色的學校和特點鮮明的學生開發和提供相適應的課程和教材,以促進教學過程的因材施教。課程多樣化是我國各地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客觀要求,也是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競爭促精品的現實需要。我國現行的義務教育教材采用“一綱多本”和“多綱多本”的政策,全國范圍內有多套義務教育教材正在使用。總結義務教育教材多樣化所走過的道路,我們認為,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的改革必須堅持走多樣化的道路,這是確定無疑的正確方針。但是,堅持課程教材的多樣化具有三個必要的條件:首先多樣化是一個數量增加的概念,就是要發展多種多樣的課程教材;其次,數量的增加必須和課程教材的差異性結合在一起,即多種多樣的課程教材必須是各具特色的,相互之間的編寫的風格和適應的對象上都應該具有明顯的區分,各自顯示出獨特性的特征;第三,僅有數量的增加和差異性的存在,還不足以真正構成多樣化的本質特征,它還必須和課程教材的可選擇性結合起來,使不同特色的學校甚至不同特點的學生能夠根據自身情況和特點,獨立地、自由地、不受干擾地對各種課程教材作出合理的選擇。只有這三方面的條件具備了,課程的多樣化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實現。七、課程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發展的趨勢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日益向學校教育領域滲透的局面,給學校教育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也使學校教育再次面臨嚴峻的挑戰。現行學校教育方式在未來社會繼續生存還是消亡?信息科技的發展最終會為教育方式帶來什么樣的變革?這在今天還是一件難以預料的事。但我們應該清楚,現行教育方式或課堂教學方式并不是天經地義的東西,它本身也是通過變革和發展而確立的,它適應的是以紙張為載體的印刷時代的要求。今天正在變化的信息網絡時代會把我們帶到什么樣的方向?值得我們深思。學習方式的變革可能是這個時代教育將要發生的變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仍然像現在一樣基于課本進行學習?還是基于信息資源進行學習?顯然把教科書作為圣經一樣來進行解讀是陳舊的、過時的學習方式。如何為教師和學生準備方便易查的學習資源是課程編制面臨的新的巨大的課題。在教學資源的選取上,課程研究中古老的問題“什么知識最有價值”被賦予了新的答案。那些有利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和創造的資源在新的教育知識價值觀的引導下,會逐步占據主要地位。由此,課程的概念將會增加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