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5-05-23 17:28:04作者:佚名
這些學子們掌握了全球化的能力,能夠與全球產業需求緊密對接,我們熱切期待并歡迎貴校的學子們加入我們!眾多與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建立合作關系的企事業負責人,一致對學校的畢業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據了解,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秉持“與企業同步發展、共同培養人才、共享發展成果”的理念,依據社會行動AGIL經典理論框架,實施了“四有”出海項目,贏得了業界的廣泛好評。究竟是怎樣的“四有”出海策略,使得重慶工程職院在職業教育國際化舞臺上獨樹一幟?近期,來自全國40多家主流網絡媒體的記者們紛紛走進該校,試圖揭開其成功背后的創新秘訣。
戰略牽引“有組織出海”
易俊書記認為,重慶工程職院在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中,應將“技術”作為連接點,共同把握發展良機,并同步構建戰略引導機制,以拓寬合作領域。為此培賢國際職業學院,學校致力于打造矩陣式海外拓展網絡和集團化出海團隊,確保戰略引導下的有序國際化發展。
在構建矩陣化出海網絡的過程中,該校借助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海上絲綢之路以及渝滿俄班列等資源,面向東盟、中亞、非洲和中東歐等地區,與比亞迪、海信、中興通訊等知名企業以及聯合建設、萬虎等企業攜手,共同創建了泰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中興通訊信息學院、魯班工坊、中坦工程技術學院等超過10個出海平臺。
同時,針對企業需求,構建了涵蓋多個專業、院校及國界的專業集群出海生態系統。我們與重慶青年職業技術學院、坦桑尼亞阿爾迪大學等國內外院校和企業攜手合作,共同成立了中泰、中烏等職業教育聯盟。這些聯盟的成員遍布國內外,將近300家校企單位。我們通過共享平臺和共建資源,匯聚優勢,致力于打造出具有明顯辨識度的職業教育出海品牌項目。
坦桑尼亞魯班工坊揭牌。學校供圖第1眼TV-華龍網發
中俄創新發展中心揭牌。學校供圖第1眼TV-華龍網發
教隨產出“有匹配出海”
重慶工程職業院校長張志剛指出,該校積極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全局,主動推動教育成果與海外本土化人才培養相結合,并通過這一創新舉措,為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2024年5月培賢國際職業學院,重慶工程職院攜手泰國職業院校及比亞迪等中國企業,成功設立了泰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學院。此舉標志著重慶工程職院教育成果的國際化輸出,成為其走向海外市場的一個鮮明例證。
在洋溢著科技氣息的模擬車間里,來自泰國的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技術中高級管理人員培訓項目的學員金達?查洛德正在熟練地操作電動汽車的充電系統。他一邊進行充電樁的安裝調試與運維工作,一邊認真地記錄著相關數據,不禁感慨萬分:“能夠有機會接觸到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最新技術和知識,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它將為我的未來職業生涯和個人成長帶來諸多裨益!”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對“一帶一路”倡議作出積極回應,通過進行各國需求分析,依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的研究項目,與非洲職業教育研究院等機構合作,針對坦桑尼亞和泰國進行國別研究,并編制出相應的報告網校頭條,以滿足海外產業和人才的需求。
學校構建了“七共同”合作模式,攜手中興通訊、海信等知名企業,共同打造魯班工坊、產業學院等項目,并設立了出海平臺理事會。該機制包括校企雙方在資金投入、招生錄取、教學實施、管理運營、就業指導、利益共享以及服務支持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學校推行“三崗雙段雙融”的精細培育模式,緊密聯系企業對人才的具體需求,專門設計了針對技術員、工程師和管理層的三個崗位課程單元;同時,與坦桑尼亞的企業攜手共建,實行“2+1”的國際雙段式合作教育;此外,依托國情教育中心等機構,將中文學習和職業技能培訓以及中外文化交流融入培養過程。在過去的八年里,該學校依托這一培養模式,向“一帶一路”沿線的中資企業輸送了超過五千名具備“技能與語言”雙重優勢的專業人才,這些人才分布在全球20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
坦桑尼亞留學生正在參加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實訓課程,他們合影留念。此照片由學校提供,并由第1眼TV-華龍網發布。
俄羅斯短期留學生們在中國文化課程中留下了珍貴的合影。此照片由學校提供,并由第1眼TV和華龍網共同發布。
師資賦能“有內涵出海”
在塞爾維亞諾維薩德的孔子學院里,重慶工程職院的漢語教師志愿者賴玲,決定將歸國時間推遲一年。促使她做出這一決定的,正是重慶工程職院對教師國際化發展的制度性扶持與激勵。
學校借助制度機制激發教師內在動力,設立了超過十個針對國際師資的激勵措施,并將國際化項目的建設成果納入到職稱評定和績效考核體系之中。
學校在師資隊伍的國際化融合上,借助中外合作辦學的平臺,成功引進了50位外籍教師;同時,動員了300多位教師參與國際中文教師證書、德國IHK證書等資質培訓;并有近150名教師被派往海外進行研修和教學;此外,還聘請了30多位海外中資企業的導師;通過這些舉措,學校成功構建了一個多元化的師資團隊。
學校不僅通過數字化手段強化師資整合,還攜手學堂在線打造了數字化課程交流平臺,并構建了國際化的虛擬教研空間。借助云課堂,學校開發了涵蓋多種語言的教學資源庫,推廣了中西方教師共同授課的模式,確保了教學環節的流暢對接。
周優文副校長指出,這種師資賦能僅僅是重慶工程職院師資隊伍內涵建設的縮影,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抓住這一難得的機會,與世界各地、文化背景多樣的同學進行實時交流,從而建立起緊密的跨文化交流聯系,并享受到更加優質的國際化教育資源。
中俄教師教學研討。學校供圖第1眼TV-華龍網發
學校教師教授中國文化課。學校供圖第1眼TV-華龍網發
質量保障“有標準出海”
“職教出海”的發展之路如何穩健前行?學校認為,我國職業技術教育邁向國際的關鍵要素是標準的引領作用。為此,學校采取了“引進、內化、輸出”的教學資源建設策略,構建了一個閉環路徑。在這個過程中,學校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方式,成功引進了60多個課程資源。同時,與德國萊茵等機構攜手共建專業和課程標準建設指南,并開發了150多門多語種課程。
學校致力于打造一體化教育資源庫,依托“中方生產企業、中方教具企業以及中外結合的師資隊伍”共同研發,包括標準、課程、設備等在內的協同項目,共計21套資源得以對外輸出。
在運行全過程的評估環節,學校采納了PersCert TüV工業機器人操作員等相關資格認證的標準,并與重慶市教育評估院以及合作國的職業教育部等機構共同搭建了國內與國外雙重認證的體系。此外,學校還依據PDCA循環理論,創建了一套動態的國際化項目質量評價機制。
重慶工程職院堅持“隨企業同步發展、與企業共同培養、與企業發展共享成果”的原則,在“四有”出海理念的指導下,積極支持企業實現“走出去”戰略,并確保其穩健前行。學校的“四有”出海實踐已成功融入現代移動通信技術、建筑工程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多個專業領域,涉及11個專業群。其成果和經驗受到國內外超過100所院校及企業的廣泛借鑒和應用。這一實踐探索出了一條高職“四有”職業教育出海創新的新路徑,為職業教育的高質量“出海”貢獻了“渝工程”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