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17 02:12:49作者:網絡
王靜琳 【 內容摘要】: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其次,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最后,要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習慣。 【 關鍵詞】:小學生 語文 自學能力 培養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知識成倍增長,人類新生代的學習任務越來越重。但是,人類需要掌握的最基礎知識不變,需要具備自學能力的要求不變。一個有自學能力的人,他總是能夠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知識體系結構、興趣愛好,主動積極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去實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自學能力,就是指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所謂自學,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從本質上講就是做學習的主人:自己想方法讀書、思考、提問、記憶、練習;自己安排時間,處理學習任務的輕重緩急;自己查資料,找竅門,總結學習經驗、教訓和方法。所以自學本身就是創造力的培養和鍛煉,善于自學的人將來也善于研究,善于工作,善于生活。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必須在教學中適時地把“鑰匙”——自學的方法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手執鑰匙,去打開語文的知識大門,讀懂各類文章。 我國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到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能夠自己去獲取知識。俗話說的好“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是為了“不教”,如何讓學生主動自學,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 大綱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聽說讀寫的實踐,重視在實踐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鼓勵他們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主動地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為了開發學生的智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我們必須在教學的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如果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教給他們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讓他們學會學習,他們就可以運用自如地探求課外知識,吸收生活的養料,汲取文學的雨露陽光,從而形成扎實的語文根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僅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還可使語文成為學生得心應手的工具。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來促進他們語文素質的提高?以下試從充分發揮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方面作些淺析。 一、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是自學語文的前提。 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鼓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習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生愉快緊張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狀態,從而提高自己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下列辦法來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 1、以疑激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時,教師因勢利導,激起他們自學的欲望和興趣,所以,在指導學生自學課文時,我強調學生要一邊讀一邊想,尤其在“想”字下功夫,學會設疑,釋疑。如教《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讓學生根據題目來設疑:這篇游記游覽順序是什么?在游覽雙龍洞路上,先由外洞進入內洞有哪些所見所聞嗎?路上什么樣的景色?這篇課文突出了雙龍洞的哪些特色?如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我引導學生注意敵人說的“飛過來吧”的“飛” 和題目中的“飛”有什么不同,使學生對兩個“飛”字的含義產生疑問,經過查字典,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反復閱讀課文、議論,終于弄明白兩個“飛”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學、鉆研的興趣,使他們懂得在閱讀課文時,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關鍵字眼,并抓住反復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2、以境引境:教師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境界中,引起他們自學的興趣。對《三亞落日》《煙臺的海》等文章,在教學時,充分利用掛圖,幻燈片,再現書中所寫的情境,播放課文錄音,視聽結合。讓學生從具體、鮮明的畫面和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高了。 3、以讀生趣: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讀激趣,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去自學課文。 如教《大江保衛戰》一文,我采用了“以讀激情,語音傳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學方法,并配合采用“導語撥動情思”、“范讀誘發情思”、“多讀激發情思”等方法,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使他們帶著最佳的自學心境,進行品詞品句,理解課文內容,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