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讀”不可忽略 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例
更新時間:2021-11-08 10:27:52作者:教育文稿網
“略讀”不可忽略
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例
略讀課文是學生從課內閱讀通向課外閱讀的橋梁,因此略讀課文的教學也是不容忽視的。
在本冊教材的第八單元中,選取了周曄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作者回憶了與自己的伯父魯迅相處時印象深刻的片段,從旁觀者的角度讓學生更加了解魯迅,切合了單元主題:走進魯迅。
面對略讀課文,很多教師都會走入三大誤區,一是難以割舍,精雕細琢。略讀課文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通過前期備課,《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內容實際上并不難理解,在字里行間學生就可以感受到魯迅先生寶貴的品質,因此,讓學生充分的讀,更有利于學習本篇課文。二是置之度外,過度放手。略讀課文的學習依舊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講解。例如在本篇課文中,對于“碰壁”,如果學生不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和魯迅先生受到的迫害,就很難理解課文中“碰壁”的深層含義。
略讀教學并不是忽略地讀。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么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能夠馬馬虎虎,草草了事。其實,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來說的,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詞學句等很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使用。略讀課文一般都排在本單元的最后,這樣編排的目的除了遷移精讀課文習得的閱讀方法與人文內涵外,還應該讓略讀課文發揮總結與延伸的作用。人教社實驗教材以專題組織單元,每個單元雖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組成,它們相對獨立但又互相關聯,作為一個整體存有,教學中不能彼此孤立,應該瞻前顧后,有機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單元最后的略讀課文,就應該發揮承上啟下的作用。
略讀課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重在使用精讀課文學到的方法獨立閱讀,通過訓練把知識轉化為水平,在教學上要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自讀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