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4-13 21:44:53作者:網絡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會使用溫度計準確地測量水溫。
會用溫度單位做好每次測量的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遇到問題善于思考,觀察測量時能做到細致認知。
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關注與溫度有關的事物或現象。
科學知識:
知道溫度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知道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會正確讀寫溫度計表示的溫度。
教學準備:
冷水、溫水、熱水、溫度計、溫度計模型、燒杯、各種各樣的溫度計?!?br>
一.教學導入:
1.講述1400多年前,《齊民要術》記載的人們當時制作豆豉如何判斷豆子發酵的溫度一事。
2.提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情形也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
二.活動 : 感覺冷熱
1.過渡:同學們從生活經驗中說出了需要判斷物體的冷熱的情形,我們怎樣判斷物體的冷熱呢?讓我們來做一個實驗。
2.以小組為單位,讓同學做教材第2頁的活動。
3.當學生發現同一杯溫水,不同的手感覺竟然不一樣時,教師提出:這個活動告訴我們什么?
4.釋疑:光憑感覺難以準確的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
5.教師講解溫度的概念。
三.活動 :測量溫度
1.出示溫度計模型,學生觀察,認識溫度計的構造。(刻度、玻璃管、玻璃泡)
2.利用南車信箱介紹了“攝氏溫標”。 知道攝氏度是溫度的單位。
3.攝氏溫度的讀和寫。
4.測量水溫:教師應首先示范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并說明道理。讓學生學習使用溫度計測量水溫的基本方法,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領。再測4杯水的溫度。(安全教育)
四.拓展:認識各種各樣的溫度計
?。?.)出示學生搜集來的各種各樣的溫度計并先讓他們做些介紹,教師再做補充。
(2.)詳細介紹體溫計的認識和使用。
課后反思:
《知冷知熱》。本課分二部分,第一個活動是讓學生感知、判斷物體的冷熱,從而發現憑感覺去判斷物體的冷熱是不可靠的。在此基礎上,引出溫度和測量物體溫度的科學儀器“溫度計”。第二個活動是指導學生觀察溫度計的構造,知道溫度的單位,學會讀寫“攝氏溫度”會使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在指導學生觀察溫度計的構造,知道溫度的單位,學會讀寫攝氏溫度這個活動中,我是這樣處理的:將溫度計分發給各小組,讓學生去觀察溫度計的構造,看會發現什么?學生積極的觀察,在巡視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把注意力大都放在了溫度計的液泡和液柱上,很好奇,玩的很開心,而極少有學生注意溫度計的單位和刻度。我沒做什么提醒。在匯報交流時,有的學生就說:“老師,我發現用手摸液泡或用嘴往液泡上吹氣,液柱會上升,很好玩,這是為什么?”這時很多學生向我投來了渴望的眼神。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讓學生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為研究熱脹冷縮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但我沒什么準備只好及時給予了表揚和鼓勵,并告訴學生,下節課我們會接著來玩,讓你們自己做個溫度計來研究為什么會出現上面的現象。學生也只好作罷,又轉回到本節課教學內容上,似乎不甘心。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我接著引導學生:1、溫度計是一種測量溫度的工具,我們使用過那些測量的工具,學生會想到尺子,在使用尺子前你要看弄清楚些什么,單位、刻度、量程。2、今天我們要學習使用一種新的測量工具“溫度計”,那在使用溫度計之前我們要弄清楚些什么單位、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最小刻度、量程等。引導學生從這些角度重新去觀察溫度計,學生很快很好的掌握了這些內容,在學習讀寫攝氏溫度時重點強調了零度以下溫度的讀寫。雖然這節的教學內容很好的完成了,但我總覺得有些遺憾,好在下節課研究的是熱脹冷縮,學生會自制溫度計過程中,了解溫度計的制造原理,別讓學生有什么遺憾。